省溪司土司衙门,座落在江口县双江镇镇江村省溪村民组,距县城5公里。据史料记载: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省溪由诚州刺史杨再思八世孙再西率子政强开辟,元十九年(1282)正式建置省溪军民蛮夷长官司,至今已700多年。到明朝末年,衙门城池已具相当规模。对衙门盛景《铜仁府志》记载:“南俯大江,北连梵净,东带小江(桃映河)西界提溪。岗连叠嶂,翠竹虬松。芙蓉开五脑之仙峰,水道通四方之舟楫。其司亦大可观也。”可见,当初衙门的景观是相当不错的。
司城座西朝东,背靠云景山,面向太平河,城围约七、八百米,四周筑有土石围墙,墙高约3米,厚约一米,多数地段墙基仍清晰可见。围墙东、南、西三方建有城门,城门高约3米,宽约2米,城门上分别建有门楼。东门(即正门)两侧各修一道小门,供居民平时进出。东门位于现古楠木树前约10米处,门前立有两块石牌,其中一块题有“大小官员在此下马”字样,另一块可能写的是“省溪司土司衙门”方面的内容。东城门洞于1958年建发电站和修公路时拆毁,两块石牌用作修曾瓦渠水沟,城门墙脚还有部分遗迹。西门城墙用大青石砌成,墙脚较为明显,现仍是进出寨子的人行道。南门石梯部分遗址,2004年一农户修房挖基脚才毁。城内横向有上街、中街、下街和后街四条街,上中下三条街实际是连在一起的,靠镇江一头称上街,靠金南桥一头称下街,中间一段称中街,解放后在这三条街的原址上建成直通太平的村前公路。只有后街尚存50米左右长,1.5米左右宽、用河石砌成人字形的街面痕迹,估计当初的街上设有店摊。纵向有几条小巷,以便居民进出通行。城内南面居中是衙门大堂,初建的房屋可能因兵乱已毁,重修的三间木屋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于一个疯妇不慎失火烧毁。衙门右侧是学堂园,供学生读书;衙门前靠左是杨氏的土著庙,庙旁一棵围径为8.7米的的古楠木,现虽部分主干已干枯,但剩下的部分仍青枝绿叶,据当地老百姓讲,此树是建庙初期所植,距今已有800余年。楼场坝(又称戏楼)在司的北面靠东,是人们看戏和聚会的地方。此外还有城隍庙、粮仓、住舍等,具体位置不详。城前有护城河,长约200米,人工开成,引太平河水,经过护城河最后又流入太平河的下游。城两侧有小河或沟环绕。城外有校场坝(练兵场)、杀人坪、牢房、屯上、放哨董、三道卡、凉亭、庵边、码头等,这些古建筑,现只留下原来的名称,而看不到昔日的痕迹了。
当初,先辈之所以选择在此建司,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环境优美,土司背靠青山,面向大河,河水清悠,绿树成荫,风景格外优美;二是粮食丰足,附近的磨湾坝、干家坝、镇江坝盛产水稻,是境内的米粮川;三是交通方便,江梵大道、铜思大道均从衙门前经过,太平河可通舟楫,各种物资可直达衙门前码头。由于以上有利条件,先人选择在此建司是理所当然。
省溪司虽元初就开始修建,明洪武年间又进行扩建,明末司城已具相当规模,但由于战乱城池曾几度被毁,1675年吴三桂举兵反清路过铜仁兵燹省溪;民国初年再次被烧毁。几次火灾,使司内古建筑所剩无几。1883年,铜仁县移治江口后,省溪司迁至万山,从此省溪成了一个村寨,目前这里住有3个村民组,230多户,800多人,除几户杂姓外,其余全都姓杨。以前土司城的遗址,几经变化大受损伤,现在只能从沿袭至今的名称中想见。
1985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省溪司衙门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
镇江社区:镇江村位于县城东北部、江梵公路沿线上,距离江口县城2.5公里。2005年由原镇江村和梭家村合并而成,全村辖21个村组,共有农户803户,人口3548人,耕地面积1889亩;党支部下设党小组10个,共有党员57名。镇江村是全县首批双千村和小康达标村,2007年被确定为县级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示范村,同年4月全区党建工作现场会在镇江村召开。近年来,镇江村紧……